第2章两汉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第(3/3)页

    ◆《淮南子》书影

    延伸阅读

    《淮南子》的作者是谁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于是又有另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八公”,于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为淮南王刘安和八公了。

    ◆淮南王刘安雕像

    董仲舒的神学著作:《春秋繁露》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书影

    延伸阅读

    “天人感应”招来的祸患

    公元前135年4月,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6月,辽东高庙又发生了火灾。正在家里养病的董仲舒听到这两件事,心里惴惴不安,连忙抱病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大谈“天人感应”,说汉高祖庙园失火,是天对当时政治不满,有意降祸人间。他的草稿刚写好,恰巧中大夫主父偃来看他。主父偃也是个精通孔孟学说的人,他当了官后,便搜刮民财,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平时他与董仲舒也不合,于是便把董仲舒的草稿送给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发雷霆,召集使臣商讨对付的办法。当时,董仲舒有个弟子叫吕步舒,也参加了讨论。他不知道这份奏章是自己老师写的,为了在汉武帝面前显示自己的卓识,便竭力攻击说:“这奏章表面是推算灾异,实际上是诽谤朝廷,欺世惑众,一派胡言。”因此建议杀掉写奏章的人。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吕步舒知道了真相,百般营救,董仲舒才出了狱。此后整整十年,他都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起用。

    ◆董仲舒雕像

    仿来的哲学名著:《太玄》《法言》

    扬雄是融合儒道的思想家,在哲学上,他上承《易经》《老子》,下启王充张衡乃至魏晋玄学;在政治思想上,扬雄承继孔孟和董仲舒,提倡德治,主张以礼义教化人民,反对为政先杀后教,并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

    ◆《法言》书影

    ◆扬雄雕像

    延伸阅读

    扬雄善解师意

    扬雄少时拜博学多才的道士严君平为师,因此学业大进,才华名扬蜀中。后来,他到京师为官,常在别人面前称赞君平先生德才并重。

    杜陵李疆与扬雄十分要好。杜李两人被委派去管理益州,他们说:“如果能得到君平先生辅助,今生之愿足矣!”扬雄猜度君平先生秉性素淡,未必会出山。但又希望老师能辅助杜陵李疆。所以,他还是带着杜李二人去见严君平先生了。君平先生垂帘静坐在屋内,李疆拱手问:“先生能告诉我为官之道,从何作起吗?”先生说了一些为官的人要多体恤百姓多去帮助一些弱者的道理,三人深受启发。

    这时,杜陵李疆二人起身说明来意,先生一言不发。扬雄拱手对两位朋友说:“君平先生志在于教化于民,他无意于仕途。人各有志,你们就不要强求了。”先生握住扬雄双手:“理解我君平的人,当属你了!”此后,君平先生深居简出,专注老子经典,著书数十万言。

    谶纬之学

    谶纬之学,既是汉代经文经学思想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汉末年社会思潮的反映,对汉代的政治与思想影响极大。

    ◆《纬书集成》书影

    延伸阅读

    “谶纬”造就千古帝

    谶纬之学在极盛时期造就了一位新朝皇帝,即王莽。王莽原是个清贫儒生,因其伯父是西汉大将军,其姑母是皇后,很快青云直上,被任命为大司马。王莽颇有学识,而且抱负远大,大司马一职并不能使他满足。当时人们对谶纬顶礼膜拜,王莽就灵机一动,想出了计策。他暗中指示益州蛮夷进京贡献白雉,而后又指使群臣上书,盛陈王莽功德,并把白雉说成是感化蛮夷的祥瑞,把王莽比做当年贤德的周公。请太后“宜赐号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占制,下推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见此,自然会采取“顺应天心”的办法,依准了大臣的奏书。西汉平帝驾崩后,王莽以占卜由神灵选择新帝的名义,暗做手脚,让两岁的子婴登基称帝,王莽任摄政皇帝,执掌了实际政权。尽管如此,王莽仍不甘心。有一天,一位名叫哀章的人,手棒一个表面写着“天帝行玺金柜图”的小柜子来到高帝庙,把柜子交给守庙官,守庙官急忙呈上朝堂。打开金柜后,内有符契图文和策书,其意说天神让子婴禅位于王莽,王莽顾不上扭捏一番,就当堂宣布“赤帝及汉高皇帝神谕,传我帝位,我敬仰神命,不敢不受,今日此刻我即御王冠登帝位行天命,定国号为‘新’!”就这样,刘邦浴血拼杀而来的大汉王朝,竟被一纸符契一张策书给覆灭了,而王莽却脚踩符瑞的阶梯,堂而皇之地登基称帝了。

    ◆王莽像

    中国的神学法典:《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广泛解释了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神学伦理学法典。

    ◆班固像

    ◆现代岩刻“天人合一”

    延伸阅读

    《白虎通义》成书过程

    汉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秦代的书禁,广开献书之路,设立五经博士,经学由此繁荣,成为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据及统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但经学由于文字和师承的不同形成了今文和古文之争,造成了经义的分歧局面,不但令学者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政治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在石渠阁大集诸儒,讨论五经的同异,分歧不决的由皇上出面作出最后决定。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模仿石渠故事,在白虎观召开由廷臣及诸侯参加的讨论五经同异的会议,历时数月之久。会上,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由淳于恭将讨论结果上奏,分歧处由章帝作出决断。班固在淳于恭议奏的基础上,将其中统一的意见和章帝决断的结果编撰成书,成为《白虎通义》一书。

    为反对谶纬而作的《新论》

    桓谭的形神论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了精神可以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对稍后的王充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其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

    ◆汉光武帝刘秀像

    ◆《新论》书影

    延伸阅读

    桓谭《新论》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辞源》《辞海》中的解释是: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桓谭在《新论》中记载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的记载。

    古代无神论的丰碑:《论衡》

    《论衡》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否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在历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王充像

    延伸阅读

    是雷公报应吗?

    关于王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就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到现场之后,发现死者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就解释到: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

    汉代思想的转向之作:《潜夫论》

    《潜夫论》的问世是东汉思想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出现不仅标识着汉代思想的转向,从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

    ◆《潜夫论》书影

    ◆潜夫亭

    延伸阅读

    王符逢掖

    王符度辽将军皇甫规与某用钱买到官职的雁门太守都是同乡。皇甫规解除官职回到安定后,这个曾经的雁门太守也离职回家了。“雁门太守”递名片想见见皇甫规。皇甫规躺着睡觉不出来迎接,那人已经进门后,皇甫规揶揄道:“你以前在郡守任里吃雁肉,味道不错吧!”不久,又有人报告说王符想进来探望。皇甫规听到王符的名号,连忙起床,衣服的带子尚未系好,就趿着鞋子出来迎接,握着王符的手进屋,和他坐在一起,相谈极为欢快。当时人便这样说道:“二千石的府尹,抵不上一介布衣之士。”由此可见,王符在当时是颇有声名的。

    一场进行于儒学内部的派系斗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它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伏生受经图

    ◆鲁壁

    延伸阅读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今文经学家以孔子为政治家,尊孔子为“素王”,即不在位的帝王。认为六经经孔子删订,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六经是治国之道。古文经学家则以孔子为文化学者,尊孔子为先师,六经只是经孔子记录整理的历史文献。

    所尊崇的经典不同。今文经学重视《春秋公羊传》,古文经学家重视《周礼》。

    治学原则和方法不同。今文经学家重在发掘六经之中特别是《春秋公羊传》中的“微言大义”,发挥其中的义理,甚至提出许多“非常怪异可骇之论”,同时大讲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瑞灾异等。古文经学家研究儒学经典注重名物考订文字训诂,学风较为朴实平易。概括而言,今文经学注重义理,有哲学思辩的特色,但往往失之主观臆说;古文经学注重证据,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往往失之繁琐。

    今古经学的合流:郑学

    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一家之言的偏见,初步统一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玄像

    ◆郑玄注《周礼》书影

    延伸阅读

    郑玄不其山讲学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初秋的一天,一辆席棚牛车在一群读书人的簇拥下,朝着树木葱郁的不其山走去。牛车上坐着一位60岁出头的长者,他就是东汉朝野闻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这次来不其山,一是因黄巾起义而来此地避难;二是时任不其侯的伏完曾多次邀请他,而伏完的远祖则是首传今文《尚书》的济南伏生。

    郑玄来到不其城后,不其侯伏完曾力邀他和门人到城里居住,并给他提供著述讲学的条件,但都被郑玄婉言谢绝了。伏完性格敦厚,也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家,他尊重郑玄的志向,便派人在不其山下选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构筑康成书院,供郑玄及其门人研讨传授经学。

    郑玄来到不其山后,不其境内的儒生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门庭若市。郑玄在康成书院呆了大约两年时间,促进了儒学在这一带的传播和提升,影响深远。

    前卫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在经历了400余年哲学神学化的过程之后,仲长统。“人道为本,天道为末”这个命题的提出,不仅使先秦哲学固有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加明晰,而且在思想史上具划时代意义,标志着长期遭受神学迷信压抑的哲学理性的重新崛起。

    ◆篆书。仲长统乐志论

    ◆仲长统《昌言》片段

    延伸阅读

    仲长统拒绝高干

    仲长统游学到并州,听说袁绍的外甥高干礼贤下士,就前去拜访。高干待他十分优厚,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想拉拢他。仲长统却对高干说:“你有英雄志向,却没有英雄才干;喜爱贤能人士,却不知道谁是贤能人士,你应该在这上面检讨。”高干自以为能力高人一等,对仲长统的直言陈辞,认为是一种冒犯,大不高兴。仲长统于是告辞他去别处。高干兵败死了之后,大家都说仲长统有眼光。

    水利工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