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先秦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第(3/3)页

    ◆《周礼》书影

    “三礼”及《周礼》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伟大的系统工程: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在人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根据阴阳学说构建的紫禁城

    ◆河图与洛书

    延伸阅读

    阴阳五行与紫禁城

    明代营建紫禁城时除了遵循儒家礼制,也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宫殿布局: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

    数目奇偶:奇数为阳,外朝反复运用三五九等奇数。纵轴线上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上;横轴线上为文华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门;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暗示天子“九五之尊”。此外,外朝的踏垛级数台基和坎墙的砖皮层数也多用奇数。与之相对应的,内廷中多用偶数。

    建筑命名:大多使用对偶之词,强调阴阳互补与调和,如“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月华门”等。

    神秘的殿堂:《周易》和八卦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周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易》书影

    ◆先天八卦图

    专家点评

    欧洲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惟一的智慧宝典。”

    当代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说:“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百家争鸣: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群星层现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诸子百家书影

    延伸阅读

    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

    30岁那一年,孔子经过认真思考,决定用六艺去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懂礼乐识诗书能射善御的人才,来帮助君王实现仁政德治,恢复文武周公时的政治局面。

    孔子兴办私学的地点是在曲阜自家的院子里。最早向孔子拜师的几个青年,在院中筑了一个土坛,又在土坛边栽了两棵小银杏树,孔子给这个讲台取名为“杏坛”。开学那天,杏坛下聚集了三四十人,他们手捧“束修”(一束干肉),一个挨一个地拜孔子为师。

    孔子兴办的这种“私学”,在当时是一种新生事物,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百家争鸣的主要论题

    百家争鸣如同东方文明智慧的觉醒,诸子百家们讨论的一些政治伦理问题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及其学说

    知识小百科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白虎通号篇》)

    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战国七雄: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明。吴彬

    无从归属的经世致用之书:《管子》

    《管子》是我国著名的治国理论书籍,书中集中体现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及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对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影响至深。

    ◆管仲像

    ◆《管子》书影

    延伸阅读

    老马识途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称霸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边境各国消除少数民族的入侵。有一次,燕国向齐国告急,说北方的孤竹国进犯,于是齐桓公调集人马去援助燕国。由于齐国国势强盛,兵精粮足,加上燕国的配合,打得孤竹国溃不成军。

    在战斗中,齐军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个山谷中,这时昏天黑地,飞沙走石,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军队上至将领下至士兵都慌了神,桓公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这时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第一大谋士管仲向桓公建议,选几匹老马走在军队的前面,让老马带领军队走出去,因为这些老马经常跟主人出来打仗,对环境比较熟悉。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从军队中选出几匹老马在队前带路。果然,不久以后,军队便在老马的带领下走出了迷区。军士们欢呼雀跃,胜利凯旋。这便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宇宙最高的奥秘:《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它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老子像

    ◆孔子问道图

    延伸阅读

    孔子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于是二人前去拜见老子。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孔子像

    ◆《论语》书影

    延伸阅读

    “儒家”之名起源

    孔子及其门徒并未给自己的学派冠以“儒家”之名。儒家之名真正始于汉代,但追溯起来最早是出自孔子之后独立门户创立墨家学派的墨子。《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稍后的道家庄子同墨子一样也站在批儒的立场上。庄子也把孔子及其门徒称之为“儒者”。他说,“儒以诗书礼发家”(《庄子完物》)。儒家学派中接受“儒”这个名号的是孟子。他说:“逃墨必归于扬,逃扬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战国时期的的荀子才公开地以“儒者”自诩,写了《儒效》篇,对儒的作用进行了论证。他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俗。”即儒者在朝内做官就会使政治美善,如果生活在民间就会使风俗淳美。

    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

    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庸思想所特有的变通功能和稳定功能使孔子的思想具有难能可贵的创造性张力,成为孔子儒家思想区别于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在特质。

    ◆孔子闻韶处

    ◆孔庙大成殿

    延伸阅读

    对中庸思想的误读

    第一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而中庸是正好合适,“折中”仅仅是表面的平衡点,中庸直指本质的平衡。

    第二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平庸大流,而中庸讲求的是和谐自然。

    第三种误读是把中庸理解为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的道,而中庸是运动全面联系的道。

    战国儒家八派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子思像

    延伸阅读

    子思推荐苟变

    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兵车。”卫侯说:“我知道他可以当将领,但苟变在做小吏时,曾向百姓征赋,还私下吃了他们的两只鸡蛋,所以不能用!”子思说:“聪明仁智的国君选拔人才,拿官职授人,好像工匠用木材,利用它好的地方,丢舍它的不足之处,所以像梓杞两种围抱的优质大材,虽有几尺腐烂,能干的巧匠也不会抛弃。现在你生活在战国时代,迫切需要选拔辅佐的武将,怎能因为私吃两只鸡蛋而抛弃捍卫国家的良将,这话可万万不能让周围的国家知道啊!”

    无所依归的《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都不太为人重视。但《晏子春秋》所体现的“重民”“民本”思想以及一系列经世致用的主张,在当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婴

    ◆晏婴墓

    延伸阅读

    晏子节俭,齐景公减刑

    晏子生活非常节俭,他的住宅靠近集市。齐景公要给他换一处住所,被晏子拒绝。景公就笑着问:“你住的房屋靠近集市,你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晏子回答说:“假肢贵而鞋子便宜。”原来景公滥施刑罚,常把犯人的脚砍下来,所以要装上假肢。齐景公听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从此减省了刑罚。

    战国《列子》,魏晋伪书

    《列子》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列子像

    延伸阅读

    《列子》以寓言说明如何“体道”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射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倒地,飞鸟就落下。甘蝇的弟子飞卫,向他学习并超过了他。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家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移动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物一样清晰,看细微之物像看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搭弓射那只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飞卫知道后高兴地说:“纪昌,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这就是“纪昌学射”的寓言。

    ◆《列子》书影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奇书,它蕴涵着精妙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经典。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血腥战场,还是在研究学术的大雅之堂,《孙子兵法》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在现代人的思想长廊中展现它亘古的文化魅力。

    ◆孙武像

    ◆孙五(武)子演阵教美人战。版画

    延伸阅读

    《孙子兵法》作者之谜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一种观点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书影

    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墨子》一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墨子

    ◆墨子载书游卫

    延伸阅读

    “子墨子”的含义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称呼墨子时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重“势”的《慎子》

    慎到的学说避免了老庄道学纯粹因循自然而不要法治,和法家主张绝对的法治而不必因循自然的两种极端,它对稍后的法家具有启蒙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法家的开创者。

    ◆《慎子》书影

    ◆慎子画像

    延伸阅读

    慎到和物权

    《慎子逸文》篇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只兔子在大街上跑,很多人去捕它,即使有贪得无厌的人混在里面,人们也不会去责怪他们,这是因为兔子还没有确定归谁所有。集市上兔子成堆,过往的人们却看也不看一眼,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想得到那些兔子,而是因为那些兔子有了归属后,即使品德低下的人也不敢去争抢它。

    慎子以此来说明,“定分”可以解决人“争”与“不争”的问题,就是说,对兔子要确立一个所有权,即归谁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才公布并实行,但战国时代的慎到却已经对物权有了认识。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商君书》

    《商君书》记载了商鞅变法的某些史实,阐述商鞅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反映商鞅的变法主张,宣传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法”的起源和作用亦有所论述。它对研究商鞅的思想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商鞅像

    ◆《商君书》书影

    延伸阅读

    《商君书》的作者是谁?

    对于《商君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向有争议。近代吕思勉认为今存《商君书》以开塞耕战思想总括全书,与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说的“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内容相符,因而推断《商君书》并非伪撰,即作者是商鞅。郭沫若则认为此书是韩非门人揣摩商鞅的意思写成的。《四库总目提要》认为,秦孝公死后,商鞅仓皇逃命,无暇著书,如写于孝公在世时,则不应在书的开篇称孝公谥号,因而认定此书为其后学编纂。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君书》为商鞅后学所编定,其中大部分是商鞅的思想和言论,但也搀入了后人不少附会之辞。

    ◆西安商鞅广场徙木立信雕塑

    重“术”的《申子》

    申不害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法”并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发明了“术”,强调“以术治国”,这对后来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申子献策

    ◆申子像

    延伸阅读

    申不害“试探”韩昭侯

    《战国策》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儒家理想主义流派之作:《孟子》

    宋代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明代,《孟子》被正式列入“十三经”而提高到了“经”的地位。明清两朝科举,更是规定要从“四书”中取题,从此,《孟子》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孟子像

    知识小百科

    儒家“十三经”的来历

    ◆《孟子》书影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堂。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堂,用于开科取士。晚唐时,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和《尔雅》。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名家之“合同异”派

    惠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仅有的记载中,惠施和其他名家的一些命题,充分显示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与思辨能力是何等的超群出众。特别是在二千多年以前,足以使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不已!

    ◆惠施像

    ◆雅士之交

    延伸阅读

    庄惠之交及鱼乐之辩

    庄子和惠施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也都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所以他们常常互相抬杠,却也互为知己。下面便是发生于他们之间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辩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见面;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他们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这样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神人”庄子的《南华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它不仅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

    ◆《庄子》书影

    延伸阅读

    庄子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像

    庄周与蝶之梦

    “庄周说梦”看似说梦,却寄寓着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这是庄子兼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个性化体现。

    ◆庄子逍遥游,老子守元默

    延伸阅读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庄周梦蝶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

    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

    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

    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

    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脏六腑,遍存于一身,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是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脏六腑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像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呢?”

    名家之“离坚白”派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上承邓析伊文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他的哲学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公孙龙像

    延伸阅读

    名家说“楚王失弓”

    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借用孔子关于楚王失弓的说法,指出孔子认为“楚人”和“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楚人非人”的意思。公孙龙的用意,是借用孔子的“楚人非人”道理来辩护他自己的“白马非马”理论。

    ◆赵国古都邯郸

    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荀子像

    延伸阅读

    荀子李斯和韩非的关系

    韩非是先秦的最后一位重要思想家,李斯是秦帝国最重要的一位高级官员。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但他们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历代都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派。同时,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的猛烈抨击。

    独裁统治的理论基础:《韩非子》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韩非子像

    ◆《韩非子》书影

    延伸阅读

    韩非寓言之“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家酒店,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间酒店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行人在几里外都能看见门前的酒旗招展。店小二待客笑脸相迎,颇为殷勤。奇怪的是,这间酒店生意冷清,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就去请教附近一个老者。老者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的看门狗凶吗?”店老板纳闷地说:“凶啊,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韩非以此寓言来说明: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好想法想要禀陈君王,可有些大臣却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也使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商人促成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是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吕氏春秋》书影

    ◆吕不韦像

    延伸阅读

    吕不韦为《吕氏春秋》做广告

    吕不韦生活的年代,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宾客相倾。但吕不韦虽贵为丞相,却是商人出身,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他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成立了吕氏文学院,专门撰写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书成之后,犹不满足。还命人把书的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书的名声以及书的质量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地理探索


    第(3/3)页